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时间:2024-05-06 18:11:20 作者:万家惠学习网 字数:25972字

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篇1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选择的教法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教学设计

  1 、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篇2

  一、首先说教材与学生

  1.先说教材

  本节是2012年教材改版后从“浮力”中分出的一节新课,它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物理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它是第十章《浮力》的核心内容,在本章中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更重要的是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最后,根据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渗透STS教育等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2.再说学生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密度、压强、浮力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充分准备。

  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学物理课程充满好奇,对许多科学问题也总是有很浓的兴趣。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层次较低,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尚待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同时,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熟悉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意识,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一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的亲近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体会到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拟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会利用该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以及现有条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拟定了对应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在教法方面,我考虑尽量从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入手,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以拉近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采取:讲授、情境教学、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有了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团结协作,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体验法、探究法、发现法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我拟定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轻松地导入新课,首先我播放一段视频“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知道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王冠的吗?他鉴别王冠的过程又给了他哪些灵感和启示呢?

  此时我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浮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等相关知识,接着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热气球和的浮力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吗?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从生动的故事和实际需要入手,引出研究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从身边学习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体验性小实验:用手向下按漂浮在水面上的易拉罐,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真切的感受到饮料罐被按下的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同时可观察到排出的水也越多。从而启发他们得出以下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由于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同属一类物理量,从而学生可能会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对此,教师也应做好引导。

  这样,从实验现象和亲身体验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从身边学习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之后我将对学生进行分组,计划安排两人为一小组并明确实验分工。

  下面,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

  然后,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并设计出较详细的实验步骤。紧接着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使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小桶和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再将金属块渗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金属块排开的水,最后测出小桶和金属块排开的水的总重力。在测量过程中,老师做好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提醒同学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准确、规范地填入如下记录表格。随后,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此时,我将重点说明,大量实验表明,本结论可推广到各种液体,进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在此,我将详细地向学生阐述该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我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自己推导出另外一个比较实用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变换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醒学生: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最后,我结合教材例题,不仅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解决办法,同时将亲自示范并强调解题规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至此,新课教学基本结束,然后进入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环节,我将向同学们介绍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并讲述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过程及结果,并分析了它对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启示。设置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对物理学史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基本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应该不难找出新课导入时热气球与潜水艇所受浮力问题的解决办法。

  然后小试牛刀,活学活用,让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应该不难解释鸡蛋在自来水中下沉和在食盐水中上浮的现象。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了让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最后我播放一段视频”死海不死“,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很容易进行科学揭秘。

  以上安排,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良好迁移,学生会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4、巩固提升

  下面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小结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新课程的学习,及时进行课后小结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形成知识体系。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畅谈本节课的疑惑和收获。然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概括,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是布置作业,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分别设置一道课后制作和课后讨论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一个简单明了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也便于学生课下学习与巩固。

  最后是我的教学设计体会:

  本节是一堂带有实验探究性质的物理规律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此类教学的基本规律,全面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把情境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发现学习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来,从而在交流讨论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物理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4、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

  铁架台、烧杯、圆柱小物块、圆柱小木桶(与小物块体积相同)、溢水杯、弹簧测力计。

  六、教学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分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91—92页例题。

  交流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正确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四、巩固新课: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八、作业内容:物理作业本9.2阿基米德原理。

  九、板书设计:

  9.2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二、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三、通过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